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 
6 年涨价 6 倍,共享充电宝的钱究竟被谁赚走了:商户占七成,代理称“太卷”
来源:ZAKER财经      时间:2023-08-04 19:13:09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5 块钱半小时,咬咬牙扫了。"

今年 7 月,肖倩到广州黄埔区一文化中心看演唱会时电量告急,在附近的十字路口扫了一个共享充电宝。没想到的是,几个小时后她回到该路口返还充电宝时,原先立在路边的共享充电宝机柜已经不见了," 当天晚上没还上,扣了 99 块钱,又贵又坑 "。


(资料图片)

和肖倩持相同感受的不在少数。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自 2019 年以来,每年都有媒体就共享充电宝价格涨幅过高、价格不合理发布报道,社交媒体上对涨价行为的不满情绪也随处可见。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街头巷尾的共享充电宝价格以 3-4 元 / 小时为主,少数高端餐饮店、娱乐场所、景点则会涨到 6 至 8 元 / 小时。

便利店门口的共享充电宝 曾思怡 / 摄

虽然类似肖倩遭遇的高溢价情况属于少见,但共享充电宝从最初打入市场时的 1 元 / 小时,到其后的 2 元、3 元、4 元、5 元、6 元,在不少用户看来依旧是 " 涨势迅猛 "。

一涨再涨

共享充电宝自 2017 年在中国市场开始夺城,两年时间,用户过亿。到现在,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为各个城市街头巷尾、大型商场、旅游度假景区和娱乐场所等的标配。

市场不断开拓的同时,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也在一次次调高。

时代周报记者在广州走访发现,较于最初进入市场时的 0.5 元 / 小时,眼下 3 元 / 小时、4 元 / 每小时的共享充电宝收费情况比比皆是。

位于广州越秀区的一家饮品店内,共享充电宝 4 元 / 小时 图源:手机截图

社交平台上的议论也不少,有网友们表示自己在景区、KTV、洗浴中心等借几小时动辄几十元," 充电比停车还贵 "。

深圳共享充电宝收费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当地工作的白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她一般外出吃饭、逛街手机没电的时候会用到共享充电宝,使用场景多以餐饮店和大型商场为主,价格也集中在 3-4 元 / 小时。

共享充电宝定价也和城市类型有关系。

广西河池是一座五线城市,在当地工作的苏苏介绍,共享充电宝在当地的定价一般是 2 元 / 小时,"KTV、车站、景点可能会贵些,但是在接受的范围 "。

2017 年是我国充电宝企业的发展元年,企业以 0.5 元 / 小时的价格打入市场,甚至在用户使用前 30 分钟都是免费。在手机电池技术有限、用户电量焦虑的背景下,优惠、便捷的共享充电宝迅速获得大量用户。

至 2019 年,我国共享充电宝全年用户规模达到 1.5 亿人次,几家头部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且大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实现盈利。

在用户规模足够庞大且形成一定使用依赖后,和大部分共享经济的商品一样,共享充电宝发起一轮又一轮涨价潮——以最低 3 元 / 小时的价格计算,这六年间,共享充电宝价格上涨了 6 倍。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的情况从 2019 年开始引起注意,其后每一年,涨价情况都会引发多家媒体报道,社交平台上也弥漫着用户不满情绪。

但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不同消费者对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反馈也有所不同。

余慧是共享充电宝最早一批用户,随着共享充电宝价格一年高过一年,她和朋友形成每逢出远门即自带充电宝的习惯," 都有一两年没用(共享充电宝)了 "。

白莉觉得共享充电宝虽然贵,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算 " 贵有贵的道理 ":" 一般都是临时电量短缺的时候使用,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这年头手机没电啥都干不了。"

这种理论正是手机时代下,消费群体的普遍心理状态:电量焦虑。这也是共享充电宝涨价背后的底气。

但让白莉稍感无奈的是," 以前配置有插座的餐饮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引入了共享充电宝,现在很多都取消免费插座了 "。

为谁做嫁衣?

一个核心问题是,共享充电宝费用涨价,是谁收益?由谁推动?

眼下,涨价涉及的利益方主要是中游共享充电宝企业、代理商和商户。

早期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在开拓市场时多采用直营模式,即由企业直接和商户谈,在行业玩家众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 " 谁给的钱多就让谁进店 " 的情况,为了扩展点位,共享充电宝企业只能打价格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省钱的代理模式应运而生。即企业在各区域招募当地代理商,由更具人脉资源的代理商与商户谈合作,有效减少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营销费用,但代理商也会分走一定比例的充电收入。

不过无论这三方如何分成,在过去几年里,居民电价和商用电价均没有大幅上涨,充电宝的制作工艺也没有明显的成本上升,在成倍的涨价环境里,上述三方必有受益者,不过究竟谁赚到了更多?

共享充电宝企业或许有怨言。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怪兽充电市占率高达 36%,号称 " 充电宝第一股 ",2021 年上市,2022 年营收 28.38 亿元、净亏损 7.11 亿元,2023 年一季度扭亏为盈。

行业头部尚且如此,其他同行更是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7 月 30 日,时代周报记者以咨询代理业务为由,联系一位共享充电宝企业工作人员,对方随即发来一份充电宝柜机采购价目表。

工作人员发来的价目表图片,代理商购入单个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是 65 元,买得越多、折扣越大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你按这个价格买入后,自己联系商户投放,我们只抽取 1% 的充电费用,剩下 99% 由你和商户自行安排。" 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充电价格全权由代理商决定," 你想设置多少都可以,最低 0.01 元,最高 20 元。现在下单还有折扣 "。

由此来看,即使充电价格一涨再涨,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更像是 " 为他人做嫁衣 ",甚至说是沦为卖充电宝的厂商也不为过。

"1% 的抽成还是少见,一般规模小、名气不大的才会设置这么低,头部企业抽成会高些,但也不超过 10%。"

吴杰(化名)从 2020 年开始在广东地区担任多家头部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代理商,在他看来,(代理商)直接买充电宝的必亏,因为充电宝本身不值钱。现在一些头部共享充电宝企业为了吸引代理商,推出风险更低、业务模式更灵活的方式," 美团的收一点钱(就能申领共享充电宝柜机);怪兽的不用钱,达到标准就能申领(共享充电宝柜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单价依旧是共享充电宝行业链各个环节中,提升收入最见效的方式。

" 大公司背后是资本,资本只看重归母利润,运营团队的决策对他们来说没太大影响,毕竟整个市场全部加起来才百亿规模。"

吴杰说,虽然共享充电宝定价权基本下放到代理商和商户手中,但是大多数企业都会设置一个基本的定价范围," 比如一线城市,都会要求 3、4 块钱起步 "。

但在企业设置的收费范围内,大多数代理商和商户其实更倾向于将价格调得尽可能低。

他曾根据自己手头业务进行统计,共享充电宝每一轮涨价,都会明显降低用户使用率和使用时长," 单价上去、数量又下来了,所以我们(代理商和商户)在定价的时候基本就选规定范围内的最低标准,你看广州街上的充电宝还是以 3 元 / 小时的收费为主,当然一些景点、高消费场所另算 "。

谁是赢家?

从三方利益分配来看,商户或占主导权。

艾瑞报告数据指出,2022 年,共享充电宝价值链中,终端商户能拿到 50% 至 70% 的共享充电收入,这部分收入包括入场费和分成。

商户的话语权或许还在进一步提高。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广州天河区、越秀区多家提供共享充电宝的商户了解到,当前共享充电宝进入一家商铺的门槛,已经提高至要给商户七成充电收入流水。

即使拿下充电收入的大头,但在商户看来,共享充电宝带来的效益也称不上可观。

廖薇(化名)在广州越秀区经营一家奶茶店,2022 年上半年,她在代理商的推荐下引进两台共享充电宝柜机," 定价 3 元 / 小时,我能拿到 7 成的充电收入,平均 1 天到手收入几十块钱,十几块钱的时候也有 "。

不过廖薇表示,也有经营咖啡馆和奶茶店的同行为了提高食客体验,更愿意在店里配置插座而非引入了共享充电宝。

时代周报记者随后又走访多家引入了共享充电宝柜机的便利店、快餐店和饮品店,店主大都表示共享充电宝柜机日均带来的收入在几十元,鲜有上百。

代理商也有自己的迷茫。

社交媒体上," 前期投入少,后期收入高 "、" 适合年轻人的低成本创业 "、" 做共享充电宝代理月入过万 " 等共享充电宝代理招募信息眼花缭乱,但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买入价两三成将共享充电宝柜机出售的代理商们同样数量庞大。

招募广告中,共享充电宝被称为 " 躺着就能赚钱 " 的生意 图源:网络截图

吴杰自觉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且在广东地区积累下不少商户资源,但仍感觉这行并不好做," 现在一个商户同时放两三家共享充电宝柜机基本是常态,而且每次被迫涨价也很慌,充电收入是肉眼可见的变少 "。

不好做的原因,吴杰用 " 狼多肉少 " 来形容。一方面,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空间有限,眼下业内的一个共识是,共享充电宝整个行业规模仅为 100 亿元;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行业技术壁垒薄弱,玩家大量涌入导致内卷。

广州某商场一楼奶茶店门口放置了 4 台不同品牌的充电宝柜机,其中 3 台充电价格 4 元 / 小时,有一台推出促销活动,3.88 元 / 小时 图源:手机截图

内卷之下更是衍生了一些灰色操作。

吴杰表示,有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虽然抽成极低,但是会做假数据,隐藏订单,比如一个柜机一天充电收入 50 元,企业做数据隐藏掉二三十元、也就是自己独吞,剩下的才拿出来和代理、商户分成;而且大多数充电宝未及时返还扣 99 元,虽然充电宝归消费者了,但是有的充电宝只能用专门柜机充电,相当于消费者 99 元买了个一次性产品," 换谁不堵得慌 "。

吴杰觉得,不顾用户情绪的定价和扣费操作,不论企业、代理商还是商户都会遭到反噬。

共享消费,只能越来越贵?

一个普遍的趋势是,共享经济项目似乎都在变得越来越贵。

和共享充电宝涨价相比,近期更能引发民众关注的,是共享充电桩也涨价了。

时代周报记者整理发现,七月份以来,上海、郑州、青岛、重庆等地都出现共享充电桩费用上涨的情况,部分地区的高峰涨幅甚至达到 87%。

如果说共享充电宝的涨价可以通过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解决,那共享充电桩涨价无疑是给数量日益庞大的新能源车主群体再增添一份难以抵消的里程焦虑,尤其是一众开新能源汽车的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

同为扩展迅猛的共享经济项目——共享单车,也是一涨再涨。

和共享充电宝类似的是,共享单车在打入市场时的价格也是 1 元 / 小时,不过眼下,多个城市共享单车价格已经涨至 1 小时 5 元左右。此前有媒体报道,共享单车的单次骑行价格已经在 4 年间翻了一倍,上海的单次骑行价格甚至涨到了每小时 6.5 元。

通过低价打入市场,共享经济经营方在完成对市场垄断和用户使用习惯培育之后,涨价似乎是一条必经之路。

不过问题在于,什么程度的涨幅,可以在企业实现盈利和可持续经营的同时也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期待?又有多少共享经济项目的涨价行为和涨价幅度已经突破了这个范围?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