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功能 >  >> 
廖思檬:“逼”出来的电气工程师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时间:2023-08-14 18:59:21

“比如3000米的井用柴油至少要50吨,但用电估计13万度电就够了。算算,你算算这笔账……”7月20日,在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临盘钻井项目管理部40662队的营房里,电气工程师廖思檬眼里闪着光,说起工作总是神情笃定。

自从今年管理部各钻井队实现网电配备全覆盖后,既降本又增效的同时,廖思檬更忙了。但看得出,他忙有所乐、忙有所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84年,5岁的廖思檬跟随母亲从云南曲靖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山东临邑,时属滇黔桂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单位后经多次重组、划转,成为胜利工程临盘钻井项目管理部。

在这里,廖思檬扎根整整40年!从钻工、机房司机到不可或缺的电气工程师,他一路摸爬滚打始终坚守在钻井生产一线。

他的爷爷是“石油师”人、是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老人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干石油就是要吃苦、要奉献,还要不断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搞地质的父亲总是常年四处奔波忙于工作,与家人离多聚少而无怨无悔直到退休。

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油三代”。从石油技校毕业的廖思檬,通过函授自学取得了中国石油大学学历。

“听说你两个孩子还小,没想着调后勤?”有人问他。

没想廖思檬却转了话题说:“我有一个好媳妇,虽也有抱怨,但内心十分理解我!”

每当他一身油泥一身汗水从井上回来,媳妇和孩子总是开心幸福好几天。但目前这口“临45-斜65井”虽离家不到2公里,他却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因前脚刚走,后脚总是有人打手机让他回来。他回家的周期往往是打完一口井。

并不是他不想家,多少次不是走不了,就是一忙就忘了。

在临9-斜52井,他一头扎进设备的故障研究排查中,曾72个小时连续工作几乎没睡觉,最终查找出是设备高温保护的问题,并更换了直流柜的风机电容,使一台废旧的电气设备,在两年后起死回生重新“上岗”工作。

前天,钻井现场在正常运行中,突然大电中断,钻台、循环罐、生活区统统处于静默状态。在大家万分焦急等待中,廖思檬立马带上工具箱,到配电柜前查找原因,排除故障。通过逐一测试,原来是一个微小部件的线圈,因老化引起短路所致。前后仅用20分钟便恢复用电。

正值管理部如火如荼地开展“比学赶超争一流,创先争优夺红旗”的劳动竞赛,大家战高温、斗酷暑,争分夺秒、早起晚归地干,都希望安全运行夺得流动红旗。这次及时修复缩短了影响生产的时间,让兄弟们既感激又佩服。

“廖思檬学习能力强,脑子也灵光,有他在队上,大家心里有底!”40662队平台党支部书记、平台副经理祁李平很看重队上的这个才子。

“当时怎么想着要考电气工程师?”

“嗨,这也是‘逼’出来的!”廖思檬举重若轻地淡然一笑说。

当时,队上的技术员刚调走,电气方面的故障就成了老大难。况且那口井距后勤远,一旦出问题等后勤技术专家到队上来至少要半个小时,不但耽误生产,而且时间久了还有可能引发电气事故。这让廖思檬心里十分着急。

“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长本领……”爷爷的话犹在耳边。有大专学历的他,符合电气工程师报考条件,他决定再努力一把。

趁着倒班休息间隙,他在网上购买相关书籍、请教专家、学习钻研,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解决了一些现场问题。两年后,他顺利拿到了电气工程师的资格证书。

原来,“逼”出来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逼”出来的是沉甸甸的担当。这种动力,来自根深蒂固的石油精神和石化传统,来自他对岗位、对工作的一腔热爱和执着追求。

(尹江琼)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