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对比 >  >> 
新华全媒+ | 探秘江源科考观测体系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3-08-02 17:12:59

新华社西宁8月1日电 结束了一天的长途奔波,完成既定的采样观测任务,晚上回到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科考基地时,参加2023年江源综合科考的不少队员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回家了”。

科考队员们的“家”是位于扎曲河畔的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江源基地,内有一栋两层藏式楼房。近年来,长江科学院依托这个占地近10亩的科考基地,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建立起了覆盖长江源区的野外科考观测体系,为常态化开展江源科考,逐步揭开江源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的水利部长江委长江科学院江源基地。(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走进基地大门,草地上摆放着15个高低不同的六边形玻璃温箱。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任斐鹏和队友用这些温箱开展“模拟增温试验”。自2020年以来,任斐鹏每年都要上长江源,观察不同增温幅度下的植被生态变化。

借助基地多年试验,任斐鹏和队友发现,当增温达到或超过3摄氏度时,江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会出现变化明显的增温临界点。任斐鹏介绍,他们以年为周期,观测植被生长,需要固定场地,原位环境,保障设备安全的试验场地,“基地建成,我们才具备完备的试验条件,取得一系列江源研究新成果”。

科考队员任斐鹏(右)和队友孙宝洋在观测温箱中植被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李劲峰 摄

“基地2016年在杂多县政府支持下建成,江源科考终于告别过去‘打游击’状态。”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介绍,以往江源科考只能野外逐一采样,再送回武汉集中分析检验,科考范围非常受限。科考基地建成使用,不仅解决了科考队员吃住等后勤保障问题,更提供了一年四季全天候科考观测试验条件。

近年来,科考队员在基地首次实现长江源特有的小头裸裂尻鱼人工规模繁殖,开展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发现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风险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自动监测扎曲河流域径流量、水质、泥沙含量等水文数据。科考基地也成为了水利部公布的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

这是位于唐古拉山研究区的自动观测设备。新华社记者 李劲峰 摄

依托基地,江源科考队先后在长江南源当曲、唐古拉山,北源楚玛尔河、干流通天河建起研究站或研究区,分别聚焦高寒湿地、冰川和流域水循环、水生态水环境演变、河道演变与水沙变化等研究领域,确定20多个河流观测断面和点位,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野外科考观测体系。

“借助‘基地+站区’的江源野外科考观测体系,江源科考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撰写学术论文上百篇,多项科研成果属于‘全球首次’。”徐平说,随着长江源区野外科考观测体系不断完善,自动化程度逐步提升,今后江源科考将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寒高海拔地区基础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更多基础数据支撑。(记者李鹏翔、刘诗平、李劲峰、陈杰)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